微信"自救群"成学生应对考试新套路:是万能钥匙吗(2)
时间:2019-01-24 13:06:07 来源:[db:来源] 编辑:[db:作者] 点击:
“平时,如果我们找到学习资源,也会义务向群里发送,并且大家可以一起互相交流学科学习经验和复习小技巧。在生活上,大家通过交流,可以进一步增进彼此的友谊;考完试,我们还会在群里相约出去吃饭,共同庆祝考试顺利结束。我们在考试周开始前会‘划水’或者互相调侃,分享生活琐事,但是一到考试周的时候,大家都会变得严肃起来,群里一下子学术氛围很浓厚。”范小扬说。
而在北京理工大学的黄智鹏看来,“自救群”刚开始时因为给大家提供了复习提纲,这让初入大学的新生有了复习的方向,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但是这些群到后面就没有人愿意大胆地提供问题或者交流了,然后就进来了广告党、兼职党,群就一个接一个变味了。
黄智鹏所在的“高数自救群”有成员80多人,是在课程期中考试之后建立的。“起初是人拉人进群,大家会分享学习资料,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结束考试后就开始吐槽学校、老师,话题逐渐偏离学科内容,最后还有未知身份的人在群里发小广告。但是随着群里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最后我也就成了‘划水’群成员之一了”。
黄志鹏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自己以后可能不会再考虑加入类似的自救群。“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该类群消息虽然‘99+’个未读消息,但都是一些没有营养的内容。更希望自救群能转移到线下,比起冷冰冰的屏幕,我更愿意大家一起面对面地探讨交流帮助复习”。
“自救群”并不是万能钥匙
如今,微信群渗入到了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2018年《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题为《大学生微信成瘾水平及影响因素调查》的文献指出,981份被调查大学生的有效问卷数据显示,30.6%的被调查大学生有10个以下微信群,43.5%的被调查大学生拥有10至20个微信群,10.3%的被调查大学生拥有30个以上的微信群。
“自救群”真的是一把通往高分的“金钥匙”吗?不少同学都表示,“自救群”功能多,方便了同学们复习,但需要一定的规范才能真正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
天津大学的大二学生武凯表示,在“自救群”里,他会提出自己的疑惑问题,是群里较为积极的参与者,同时也会了解别人的复习进度,从而来督促自己抓紧复习。“这样不仅能帮助到个人的复习,在群里大家还能组成一个临时的团队,给我也增添了不少的信心”。
然而,武凯表示,“自救群”是同学在考试季临时抱佛脚的主要方式,而针对重要的专业课程,仅靠临时“自救”是不够的,仍需要同学们自己做好足够的准备来迎接考试。“我认为‘自救群’只会适用于少量的课程学习中,并且兼具娱乐和互助的目的,不会真的流行起来。”
对此,邱欢欢认为,“自救群”若真想起到“自救”的作用,就要有规划地起到防止学生盲目低效率复习的作用。“我们复习群里的助教对我们帮助很大,他会把测试题自己先做一遍,还会把重点知识用红笔标记下来发给大家。我认为未来的‘自救群’应当有助教的加入,避免群里知识点的混乱,更有效地进行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