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教育体制改革:打通机制合力推创新、促转化(2)
时间:2019-01-29 17:56:21 来源:[db:来源] 编辑:[db:作者] 点击:
他们也在探索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目前,学院已与10多个企业、30多家医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组建联合研究项目与课题,以便推动人才培养深入创新和产业实践。
提高有效的科研供给
在专利科技成果和产学研合作规模方面,合肥工业大学始终位于安徽高等院校的前列。
在合工大科技合作办公室主任周琪看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关键,是推动科技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提高有效科研供给。自2016年初开始,学校探索将企业共性技术需求“传导”回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第一线,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对关键和重大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初步形成了“成果转化+转移中心+公共平台+科技金融”为一体的技术转移新模式。
“以往是某个企业有困难,和学校单线联系,结果是点对点、碎片化、无组织、无计划,产学研合作也无法深入推进。现在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由学校帮当地企业摸底调研,之后双方对需求进行确认,招标立项,组织专家团队攻关。”周琪说。
周琪介绍,根据企业需求,合工大每年编制面向科研团队招标的项目指南,以校地共同设立的产业创新引导资金为抓手,开展有明确技术指标要求和成果转化时间表的定向技术研发,实现了地方政府规划主导产业的发展、高校科研资源的整合、企业研发风险分担等多目标的统一。
以安徽天长市为例,电缆材料、电子元器件、电气配电装备是当地三大支柱产业,企业对于关键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2016年12月,天长市与合工大共同建立了合工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天长分中心,对天长市100余家企业进行了集中调研。如今,技术转移新模式受到广泛欢迎,近两年的时间,“天长模式”设立的产业引导资金规模达每年度3000余万元。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合肥市长丰县、阜阳市临泉县等多个县区得到推广。
科研实践要成为练兵场
几年前,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的杨健勃,在“冯如杯”科技竞赛中自行设计出一款新一代机器人——细胞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通过大大小小的球状体,按照不同方式排列组合,最后可以构成不同用途的机器人。”杨健勃说。
毕业后,杨健勃成立了公司,专注于消费级机器人以及机器人开发平台。如今,公司已经打通了国际市场,他所取得的成绩,与北航多年来的人才培养改革是分不开的。
2017年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了建校以来最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改革之一,即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管理”为核心,突出“北航设计、全球培养”,更加重视塑造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学校新成立“北航学院”,覆盖了80%的大一新生。
学院里,学生们不再有“选错专业”的忧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大类培养模式,扩大了他们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导师制、研讨制、小班化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成才方案;学习、生活一体化的书院制社区,为他们提供跨学院、跨专业的交流平台;完全学分制下“1主修+N辅修”模式创新,使课程教学更灵活。
培养创新人才是为了科教融合、产学互动。北航瞄准航空、航天、信息等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让科学研究实践成为学生的“练兵场”。近5年,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近30项,其中有54位署名获奖者为在校研究生。创新创业已成为北航学生有远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看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北航的新名片。如今,学生品牌课外科技活动“冯如杯”已连续举办了28届,吸引了7万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赵婀娜 姜泓冰 孙 振)